您当前位置:主  页 > 新闻动态
人均寿命要达到79岁,“健康中国”将融入所有政策
2016-10-26 13:57:50


经济粗放发展的弊端日益显现,雾霾、重金属污染、地下水污染等正在威胁中国人的健康,为了改变这种状态,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下称《纲要》)。

      

《纲要》的核心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针对生活行为方式、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健康影响因素,坚持政府主导与调动社会、个人的积极性相结合,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落实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实现全民健康。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这是前所未有的。当前的中国,健康已经不仅仅是医疗的事情,如果仅仅将健康的追求等同于医疗治病,不加强预防,就难以应对严峻的健康国情。规划纲要从健康生活入手,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对疾病挑战最直接、最积极主动的应对。”协和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管理学院院长刘远立表示。

       

这是一部融入中国所有大政的一个战略,未来所有行业的政策都将健康优先。

       

以健康需求推动改革

       

粗放式发展带来的弊端已经显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重度污染耕地在5000万亩左右,重金属污染面积已占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

   

“目前,超过90%的受污染土地都来自重金属污染。同时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难恢复性,土壤污染就像慢性病,很难被发现,发现的时候已经很严重,且修复土壤的时间比较长,甚至需要几十年,成本高,目前真正成型的技术非常少。”一位环境治理的专家表示。

       

但是中国13亿的人口,仍然需要靠曾被污染的土地来养活。

       

而对于人类无法脱离的空气,北京市民体会更深。北京市环保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去年有179个污染天,其中46天有重度污染。2015全年的PM2.5浓度平均值为每立方米80.6微克,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最大年均值10的八倍多。PM2.5是能渗透到人体肺部的有害细微颗粒物,这个数字同比下降了6.2%,但北京市民所呼吸空气的PM2.5浓度仍然是中国自身标准的1.3倍。

       

还有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15国土资源公报》显示,去年全国202个地市级行政区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监测点总数为5118个,其中国家级监测点1000个。水质呈优良级的监测点有466个,占监测点总数的9.1%;水质呈良好级的监测点1278个,占25%;水质呈较好级的236个,占4.6%。有2174个监测点水质呈较差级,占42.5%;964个监测点水质呈极差级,占18.8%。上述较差级和极差级的水质监测点占所有监测点的比例超过60%。公报显示,个别监测点水质存在砷、铅、六价铬、镉等重(类)金属超标现象。

       

无论是土壤、空气、还是水质,都在影响着中国人的健康。随着《纲要》的落地,中国人生存环境或将变化,健康也将朝着目标迈步。

       

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秀峰表示,坚持健康优先的核心是摒弃过去以物为中心、片面追求GDP增长、将卫生与健康单纯作为消耗性行业的发展观,把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健康需求为牵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和推动全社会都采取和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在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的同时带动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健康红利”。

    

“为保障健康优先,必须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要建立健康影响评估评价制度,从制度层面保障‘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确保将对健康的考虑纳入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我国在完善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基础上,可以在健康城市建设中可率先探索独立的健康影响评估试点,积累经验。” 王秀峰表示。

       

多层面形成健康合力

       

《纲要》将“共建共享”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实现政府牵头负责、社会积极参与、个人体现健康责任,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

    

“全民健康是医疗无法做到的,有时治愈,时常帮助,永远安慰,这是我们医疗能够干的事。虽然很多病不能治愈,但都是可以预防,通过环境、生活行为方式,真正做是可控可防。”刘远立表示。

       

刘远立表示,健康中国2030,不是卫生系统单独来完成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了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30年前的《渥太华宣言》就把健康定义为五大类别的系列合作,制定健康的政策,创造特殊的健康环境,加强社区的行动,发展个人的健康素养技能,调整卫生服务的方向,从被动治疗到主动的健康服务。”刘远立表示。

      

《纲要》已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放在战略任务的首位,把健康素养水平列入规划的一级指标。而打造健康城市、健康社区是促进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方面。

      

《纲要》在未来15年内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人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基本形成,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消除一批重大疾病危害。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健康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康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位居世界前列,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健康中国的五个重点工作是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然产业。N个健康社区=健康中国。”刘远立表示。

       

而这些健康社区恰是能够体现全民健康合力的一个落足点。对于健康而言,人人的健康素养是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目前这种素养在中国仍然不足。

    

“健康素养的提高不仅仅是让老百姓生活行为得到把握和改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健康不仅仅是不生病,还包括我们的心理、精神的完好状态。我们如何把健康知识传达到千家万户?这些都需要打造。”刘远立表示。

       

素养的传递依然离不开我们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这也是《纲要》的重要一步。而这一步在中国已经打好了基础,全面推开的医改无论从硬件还是医疗服务上,都进行了加强。

   

“但是目前推行的全科医生,需要把关口前移。首先要对服务对象全面情况的掌握,这是大专家和大医院医生做不到的,包括营养的指导、健身、心理咨询。服务对象全面健康的管理,要把这个工作做好当然要有能力,光有能力不够还需要有动力,就是把健康蝉翼搞好,干不好就要有惩罚和压力。做好关口前移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加强二级预防,第二就是要能力建设和动力压力建设以及制度创新有机的结合起来。”刘远立表示。

     

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则认为,从个体健康角度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影响健康因素主要有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以及医疗服务四个方面,其中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占比重达到60%,是影响健康最重要的因素,这与我们以往的认识不同。其次是环境因素,所占比重为17%,再次是遗传因素,比重为15%,而医疗卫生服务的影响仅有8%。医疗卫生服务队健康影响比人命一般的认识低的多,主要因为医疗服务的特点是缓解基本的痛苦,对患者的健康是有贡献,但是与其他因素相比占比不大。这也是提示人们,在考虑临床健康因素时,要考虑地更为广泛,影响健康的因素与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

       

日前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计委等6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力争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与居民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指导意见提出,2016年,将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试点。重点在签约服务的方式、内容、收付费、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实现突破,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基层的医生是无法给健康把好门,但是他们可以做好服务。上海家庭医生的主要特色是签约服务费,每一个社区医生签约居民,政府从医保里面给他100元,如果签2000人,光签约服务费就是20多万。所以极大的提高了我们家庭医生的积极性。福建是专科医师、全科医师和健康管理员三者组成一个团队,来对居民进行有动力、有竞赛压力的、有绩效考核的这么一套体制。那么它的考核不是看你干了多少活,是看你有没有把高血压的病人给管过来,糖尿病人是不是管好了,以健康为导向,以健康结果改善为导向的新考核制度。”刘远立表示。


中国深化医改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现在已经开始托起中国人健康的底。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仅为交易用户及邮币投资者、爱好者提供参考,并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建议,交易用户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均与本平台无关。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
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版权所有(C)北京新传德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京广中心商务楼二层
电话:400-001-0766

京ICP备11010877号
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400-024-2660